电网春检正当时!当虹科技10-100倍动态感知压缩,让无人机巡检视频“回得来”
天气回暖,一年一度的全国电力“春检”如期而至,为即将到来的夏季用电高峰打好安全基础。
背20斤安全工具、爬40层楼高的电力铁塔、遇上复杂地形还得翻山越岭……在过去,电力春检是一项“累、苦、险”的工作。而如今,无人机凭借灵活高效、覆盖范围广的优势,让春检不再是“苦活累活”,尤其适用于复杂地形和偏远地区。
然而,在这种作业环境下,网络信号差、传输带宽有限,无人机拍摄的高清视频与图像常常“传不回”。
对此,当虹科技推出了无人机动态视频压缩产品,在不影响AI分析的前提下,将视频压缩10倍,节省90%以上传输带宽与存储成本,大大提升电网运检的效率和质量。
搭载AI的无人机,正变成穿梭电网之间的“空中哨兵”。它们不仅能突破地形限制,抓拍关键细节,还能弥补人工巡检的盲区,降低安全风险。
但问题也随之而来。电力巡检对视频与图像质量的要求极高,塔杆倾斜、导线断股、绝缘子破损、避雷器老化,甚至轻微锈蚀和放电痕迹,都是不能忽视的隐患,必须保留清晰细节,容不得半点疏漏。
国家电网每年通过无人机巡检超过600万基杆塔,产生的图像超过1亿张。这意味着,单架无人机要回传的数据量极其庞大。
而大多数无人机作业区域信号覆盖弱,山体遮挡严重,通信带宽十分受限,部分区域的可用带宽甚至不到1Mbps,而普通高清视频的传输码率往往高达10Mbps以上——高清画面根本传不出去。细节要保留,带宽又不够,怎么办?
在弱网条件下实现高质量视频回传,给视频“瘦身”是关键。
传统的视频处理技术,例如背景去除法和帧差法,通过固定背景去除或对比连续帧差异来提取目标,在静态监控场景中效果不错。但在飞行中的无人机上,画面不断变化,背景也在不停移动,传统方法往往力不从心。
为此,当虹科技推出无人机动态视频压缩产品,更适于无人机画面频繁变化的动态特性。
它基于当虹科技自研的BlackEye多模态视听大模型,能够智能识别视频中的ROI(Region of Interest,感兴趣区域),也就是电力工人最关心的部分,比如绝缘子、连接螺栓、避雷器等。在保障这些关键区域清晰度的前提下,对背景进行智能压缩,最大化利用带宽资源。
举个例子,在检查输电线路的锈蚀程度时,算法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巡检员,能迅速识别锈迹,确保关键区域清晰,同时对天空等非关键元素进行压缩。如此一来,原本需要10Mbps才能传的视频,压缩到1Mbps左右也能稳定传输,大幅缓解通信压力,为高空作业扫除障碍。
“压缩得这么厉害,巡检画面还能用来分析吗?”这是许多一线运维人员的担忧。毕竟电力巡检不是只给人看,更是给AI看——回传视频往往需要由AI算法进行缺陷检测、自动识别等操作。一旦压缩影响了识别精度,便失去了智能化的意义。
经过当虹科技BlackEye模型优化训练后,即使在极限压缩条件下,铁锈、裂纹等微小变化依然清晰可辨,不会影响后续AI图像分析的准确率。同时,系统还融合了AI超分辨率、去雾、去噪、背景还原等多项智能画质增强技术,不仅帮助人眼看得清,更让AI识得更准,有效降低误检漏检风险。
据实测,这一产品可以实现10倍以上的视频压缩,节省90%传输带宽和存储空间,同时兼顾巡检需求与AI分析准确率,让每一帧回传都更轻盈、更高效。针对卫星通信等链路,甚至还有10-100倍压缩算法,确保无人机巡检视频“回得来”。
除此之外,BlackEye大模型还支持基于无人机视频生成高精度3D建模,实现电力线路的360度可视化巡视。不再仅靠“飞过去看看”,而是一次飞行、全景掌握,大大提升巡检精度与效率。
目前,全国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总长已达242.5万千米,是1949年的374.5倍。这些跨越山川湖海的能源大动脉,是现代社会稳定运行的基础。而它们的安全,不仅需要坚固的铁塔与粗壮的导线,更需要灵敏的“眼睛”和高效的“大脑”。
无人机与视频超级压缩技术的结合,正在为电网巡检注入全新活力,也让守护万家灯火的工作,更高效、更轻盈、更安全。